目錄
1 拼音
bí jiē
2 英文參考
nasal fur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oil of no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asal fur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西醫·鼻癤
鼻癤(nasal furuncle)是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膿性炎癥,偶可發生在鼻尖或鼻翼。
3.1 疾病名稱
鼻癤
3.2 英文名稱
furuncle of nose
3.3 鼻癤的別名
3.4 分類
耳鼻喉 > 鼻及鼻竇疾病
3.5 ICD號
J34.0
3.6 病因
3.7 發病機制
癤腫一般為單發性,但亦可有多發性。發生感染后,毛囊或皮脂腺周圍常形成炎性保護圈,毛細管中血液凝固,形成血栓,且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其中心漸次發生壞死及化膿。在毛囊中發生時癤腫的中心常有鼻毛。
如炎性保護圈被破壞,細菌將向周圍侵犯,發生蜂窩織炎、靜脈炎或軟骨膜炎等。
3.8 鼻癤的臨床表現
可出現全身不適或伴低熱,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等化膿性炎癥。發病初期,鼻前庭內出現丘狀隆起,周圍組織因浸潤發硬、發紅,局部跳痛,檢查時觸痛明顯;癤腫成熟后,丘狀隆起頂部出現黃色膿點,繼而潰破,膿液流出,疼痛隨之減輕。癤腫一般為單個發病,糖尿病或抵抗力差者可多個發病。癤腫一般在1周內自行穿破而愈。病情嚴重者可致上唇和面頰蜂窩織炎,表現為同側上唇、面頰和下瞼紅、腫、熱、痛,常伴有全身不適、畏寒、高熱、頭痛等。
3.9 鼻癤的并發癥
3.9.1 鼻翼或鼻尖部軟骨膜炎
炎癥向深處擴散,波及鼻翼軟骨膜,使鼻尖部紅腫,亦可侵及鼻副軟骨,使鼻梁部紅腫。疼痛劇烈,全身癥狀亦重。
3.9.2 頰部及上唇蜂窩織炎
多因擠壓癤腫,使炎癥向周圍蔓延,周圍小靜脈發生血栓,進而引起蜂窩織炎,此時頰部或上唇部紅腫,有壓痛。表示炎癥已向上方擴展,易并發海綿竇感染,應特別注意。
3.9.3 眼窩蜂窩織炎
出現眼球突出及疼痛等,進而發生眼窩膿腫,此時須與海綿竇栓塞鑒別。
3.9.4 海綿竇栓塞
鼻根至兩側嘴角的三角形區域,臨床上稱之為“危險三角”,鼻癤即發生在此三角內,若處理不當,則可引起嚴重的顱內并發癥——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為鼻癤最嚴重的并發癥,系感染擴散經內眥靜脈、眼上下靜脈而入海綿竇所致。以往死亡率達90%~100%,自從采用化學療法及抗生素治療后,其預后大為改善。臨床上表現為寒顫、高熱、頭劇痛、患側眼瞼及結膜水腫、眼球突出、固定、甚或失明以及視乳頭水腫等。若不及時治療,1~2天后可發展至對側,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遺留腦和眼部后遺癥。
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發病機制:由于面部靜脈無瓣膜,血液可雙向流動,當癤腫被擠壓或不慎撞擊時,癤腫部位壓力增高,使感染沿鼻前庭和上唇豐富的血管網擴散,繼之經小靜脈流入內眥靜脈,又經眼上、下靜脈逆向流動匯入海綿竇而發病。
3.10 診斷
3.10.1 病史
多有挖鼻,拔鼻毛等不良習慣使鼻前庭皮膚損傷,或有糖尿病史,機體抵抗力減低。
3.10.2 癥狀
(1)鼻尖部疼痛。初期為局部脹痛、灼熱感,漸發展為劇痛,局部跳痛且多為搏動性。
(2)局部皮膚有急性炎癥的表現,鼻前庭或鼻周、鼻翼有紅、腫、熱、痛的表現。
(3)全身癥狀:重者伴頭痛、畏寒、發熱及全身癥狀。如有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持續高熱,則有顱內感染的可能。
3.10.3 體征
(1)在鼻前庭或鼻尖有丘狀隆起,周圍有浸潤、發硬、紅腫。膿腫形成后表面有膿點,破潰后則流出黃綠色的膿栓。
(2)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3)并發癥:重者可引起上唇及面部蜂窩織炎,表現為上唇、面部、下瞼等處腫脹。或顱內并發癥。
3.11 鑒別診斷
癥狀和體征明顯,容易診斷。但須與下列各病鑒別:
3.11.1 鼻前庭炎
由鼻內分泌物持續刺激引起,自覺有鼻痛及干燥感。檢查可見局部皮膚彌漫性潮紅、微腫,或表皮糜爛,蓋有膿痂,常兩側同時發生。
3.11.2 鼻部丹毒
有劇痛,局部呈彌漫性紅腫,但境界明顯。常延及面部及上唇,全身癥狀重,發高熱。
3.11.3 鼻前庭皸裂
多并發于急性鼻炎,較疼痛,發生于鼻小柱者,輕觸即有劇痛。檢查局部皮膚有裂創,周圍潮紅,易出血或蓋有痂皮。
3.11.4 鼻前庭膿皰瘡
局部發生小膿皰,常兩側同時發病。
3.12 鼻癤的治療
1.癤腫未成熟者,可進行局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等,以消炎止痛為主;患處可用10%魚石脂軟膏或甘油棉片敷其表面,促其成熟穿破;同時應給予足量抗生素藥物;劇痛者酌情使用鎮痛劑。
2.癤腫已成熟者,可待其穿破或在無菌操作下用小探針蘸少許15%硝酸銀腐蝕膿頭,促其破潰排膿;亦可以小尖刀挑破膿頭后用小鑷子鉗出膿栓,或用小吸引器頭吸出膿液;切開時禁擠壓,務必不要切及周圍浸潤部分。
3.癤潰破后,局部清潔消毒,促進引流,破口涂以抗生素軟膏,既可保護傷口,防止結痂,也可達到消炎、促進愈合之目的。
4.慢性病例或屢發者應排除糖尿病。
5.合并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時,必須住院治療,給予足量、有效抗生素的應用,同時請眼科和神經科醫生協助處理。
中醫外科對癤腫有豐富經驗,初期可用拔毒膏藥剪成小塊溶化后貼于癤腫部,可在2~3天促使炎癥局限、化膿,排出膿栓后,再用生肌膏藥貼敷,可縮短病程及避免并發癥。
此外,中草藥制成膏藥如癤腫膏(一見喜、曼陀羅花粉及凡士林)涂敷,亦有消炎鎮痛作用。
全身療法:為防止并發癥,可早期應用磺胺類藥、抗生素或五味消毒飲(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或黃芩菊葉湯(黃芩、菊葉、蚤休、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此外注意通大便,多飲水,適當休息等。
3.13 預后
癤腫一般在1周內自行穿破而自愈。
3.14 鼻癤的預防
鼻癤應以預防為主,首先應戒除挖鼻及拔鼻毛的不良習慣;積極治療鼻及鼻腔疾病,避免有害粉塵的刺激;糖尿病者應積極治療,穩定控制血糖及尿糖;若已發生鼻癤,應避免撞擊患部,切忌擠壓;未成熟者忌行切開,切開時務必不要切及周圍浸潤部分。
3.15 相關藥品
3.16 相關檢查
尿糖
4 中醫·鼻癤
鼻癤(nasal furuncle)為病名[1]。又稱鼻疔(見《外科啟玄》)[2]。是指生于鼻部的癤腫[2]。
《醫宗金鑒》卷六十五:“此證生于鼻孔內,鼻竅腫塞,脹痛引腦門,甚則唇腮俱作浮腫,由肺經火毒凝結而成。”
治宜大劑量清熱解毒,佐以止痛排膿,臨癥須密切觀察,預防疔瘡走黃[1]。
5 參考資料
治療鼻癤的穴位
- 鼻通
鼻唇溝上端盡處,左右計2穴。主治鼻炎、鼻塞、鼻部癤瘡。上迎香為經外奇穴名(shàngyíngxiā...
- 鼻穿
治鼻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部瘡癤,鼻竇炎,鼻塞、鼻中癔肉,過敏性鼻炎,暴發火眼,...
- 上迎香
治鼻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部瘡癤,鼻竇炎,鼻塞、鼻中癔肉,過敏性鼻炎,暴發火眼,...
- 外鼻
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接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
- 曲差
衄,噼,心中煩滿,熱病汗不出,喘息不利,頭部瘡癤,現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鼻...
- 更多治療鼻癤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