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中醫的黃耳傷寒又稱黃耳類傷寒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顱內并發癥的危重階段[1]。
黃耳傷寒(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為病證名[2]。出于明·孫一奎《赤水玄珠》。又稱黃耳類傷寒[1]。是指以耳內流膿、高熱如焚、頭痛如劈、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神志不清等為主要表現的膿耳變證[3]。是膿耳失治變證中的重候[1]。由膿耳邪毒壅盛,入于營血,擾亂心神或引動肝風而致[1]。若治之不及時,每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注意病情發展,及時積極進行搶救[1]。
有關黃耳傷寒的病源及癥狀描述,早見于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于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若因痛而腫生癰癤,膿潰邪氣歇,則不成痙。所以然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上焦有風邪,入于頭腦,流至耳內,與氣相擊,故耳中痛,耳為腎候,其氣相通,腎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腎,脊強背直。”
黃耳傷寒初起,患者常有發熱,頭痛,耳痛,耳聾癥狀;嬰兒表現煩躁不安,數日后鼓膜穿破,則耳道有膿溢出[2]。耳內流膿不暢,耳痛、頭痛劇烈、嘔吐、發熱、神志不清、抽搐、項強[1]。
膿耳耳內流膿不暢,耳痛、頭痛劇烈、嘔吐、發熱、神志不清、抽搐、項強等為本病的主要癥狀,膿耳病中出現這些主要癥狀,即為本病[1]。
詳見黃耳傷寒條。
參考資料
- ^ [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2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3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